人大回应汉语改成选修课称是尊重个体
央广北京11月14日消息(肖源)据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大学期间,你爱学汉语么?你的大学开设汉语课么?你认为大学汉语课应该怎么上才吸引你呢?近日,中国人民大学取消《大学汉语》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一事,让大家重新思考这些问题。
事情之所以引起争议就在于北京等地高调声明将在中考、高考时大幅度提升语文分值之时,作为顶尖的人文社科类高校,为何却作出这样的选择呢?
而事情的爆发点,则在于该校一名研究生在上发布的一篇文章《慢一点,人民大学的国际化》。中央台日前专访了这篇文章的作者。
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,学生们习惯地将大学汉语,简称为大汉。尽管这个大汉最近有点再遭“重创”,但力挺它的学生,不在少数:
男学生:我觉得必修是有必要的,把它改成选修是不行的,因为显示的是对大学汉语的不重视。
女学生:我觉得学校可能是考虑选哪个老师的课,给大家更多的自由度,我觉得真正想学这门课的同学,即使变成选修课也还是会继续选的。
在络上发布《慢一点:人民大学的国际化》一文的人民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王昆,自然也在“挺汉派”之列。
10月中下旬,一个学生在人人上发了状态,有一个老师跟他说,以后大学汉语没有了,然后这个老师很苦闷如何如何的。大家就知道了这个消息,也确认了,学校说大学汉语真没有了。一直到10月底,学校和教务处又有回应了,大学汉语在下学期变成选修课。它是个过程,因为我们的消息不对称。
王昆说,正是由于无法得到学校正式而详细的解答,才有了文章标题中的误解:
王昆:因为你把汉语取消了,英语还是那个样子,所以我们就认为这是不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呢?现在我觉得个人可能有点误解学校。
但对于大学汉语这门课,王昆的态度很明确:
王昆:大学汉语这类课程,它是基础性的而不是兴趣拓展类的,不能说不想上就不上,它是基础,必须上。
在王昆看来,对高校而言,开不开这门课,是原则问题:
王昆:当你开设某一门课的时候,实际上表现出这个学校对这门课程或某一方面的一种认同,这个要比课程本身意义更重大。
对学生而言,上不上这门课,则是态度问题:
王昆:很多人就这么认为,到大学阶段汉语已经不是基础了。那我想问持这些观点的人:现在让你写800字的作文就要挠头,给别人写一封得体的信笺都写不了,你的语文教育是成功的吗?
当然,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王昆的观点。大学汉语目前所面临的窘境,就很能说明问题。今年年初,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了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。在91所高校中,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%,课时也在逐渐减少。
因为大学语文成了一门只占两个学分的选修课,因为找工作不要求汉语等级,因为评职称不考汉语,所以,在一些人看来,在大学学语文,没用。
王昆:这是整个社会一个浮躁的现象,这不是我们人大或大学汉语这一门课的事情,而是我们整个社会都要反思的,在某些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太功利了,很多事情就一定得很快起效或者一定对我有用我才去做。
采访结束时,这位90年出生的小伙子,说了这么一番话:
王昆:我想让大家有些思考,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一些碰撞、争鸣、差异,因为只有差异,才会有共识。我觉得这件事情出来,至少让相当大一部分人重新关注了大学汉语这门课,让社会,以及其它高校,也来关注这个事儿,因为关注本身,就是推动问题解决的一种方式。
近日,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上发布消息称,经过沟通协商,下个学期人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,归入选修课类别,课程为2学分。校方昨天最新回应称,大学汉语课不等于母语教育,必修变选修不等于弱化教学,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将进一步提升母语教育。
校方还表示,改革的目的在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,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。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,无关乎“国际化”,而只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,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仅在倒数第二位。
热情不高是否就要转为选修?既然我们重视汉语教学,我们是否能在教学方式、教学方法上找到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进而改进它?
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沦为选修,到底是学校不重视母语教学,还是学生不重视母语学习?大学汉语课改,会不会弱化母语教育?针对这些问题,人民大学宣传部门的负责人表示,学校将会在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,就媒体及舆论的这些质疑,一一作出回应与答复。(原标题:人大汉语沦为选修引质疑
回应称是尊重个体)(:SN089)